【新华解读】加快推动商业保险市场发展 为我国中老年群体提供更好保障

1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在京联合发布《中国中老年人风险保障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人生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建议完善我国中老年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业内认为,在我国社会加速老龄化、家庭养老负担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现有保险产品和服务还不足以满足我国中老年群体需求。未来,保险机构应积极创新,持续增加中老年人专属人身险产品供给,注重增强中老年保险产品的服务能力,深化保险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保险价值,同时拓宽分销渠道,增强保险业务的可触达性。

保险业与养老业高度契合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对中老年群体保障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

保险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认为,保险业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发展银发经济的大局,找准自身定位,加强人身保险产品供给能力,构建中老年人服务网络,探索“保险+养老”之路,持续推动我国中老年人保障及服务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如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当下,发展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老龄化时代背景下,保险公司社会角色重要、作用突出。

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据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李斗介绍,平安健康孵化和打磨的养老管家服务联合了头部的行业专家以及企业,共同制定老人到家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流程。

“保险行业与养老行业高度契合。”李斗说,2021年,平安健康开始布局居家养老赛道、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近10万人获得平安管家服务资格。

平安健康近日公布的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平安健康深耕“家庭医生”“养老管家”两大核心枢纽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全年营收录得46.7亿元,其中,保险及金融客户端的医健养服务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14.8%。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起,公司启动服务适老化专项工作,强力推进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化困难,关注老年人健康、养老一揽子问题,完成26项适老化改造任务,适老化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为超7000万人次提供了优质适老化服务。

未来产品创新可集中三大方向

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了两亿九千七百八十万,占总人口的21.1%;65岁以上老人达到两亿一千七百万,达到总人口的15.4%。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机构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半失能、失能老人将超过1亿;老年抚养比将从现在的20%上升到50%,这意味着目前是平均5名年轻人抚养1位老人,未来,平均2名年轻人将需要抚养1位老人。我国老龄化面临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三个特点。

报告指出,在保险行业发展方面,目前市场上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保障型产品总体有限,建议保险公司积极创新,持续增加中老年人专属人身险产品供给。未来的产品创新可以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将风险保障与储蓄需求相结合的保险产品,二是具有适老化服务属性的保险产品,三是针对特定风险或特定群体需求的保险产品。此外,建议注重增强中老年保险产品的服务能力,深化保险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保险价值,同时拓宽分销渠道,增强保险业务的可触达性。

深化保险与科技融合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在保障型人身险产品中,45岁及以上的被保险人的风险保额占全年龄段的比例不足30%,其中针对中老年人高发风险的寿险和疾病险占比均为20%左右。中老年群体的有效保单数量占全年龄段总量的比例约为30%,其中寿险和疾病险的占比分别为22%和26%。考虑到45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43%,且该群体面临的疾病、医疗、失能等主要风险的发生概率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倍上升,目前中老年群体的保障程度显著偏低。

业内认为,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我国保险业需要以长期视角对中老年人保险业务进行规划,在数据积累、科技应用、资源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进行战略性部署。

瑞士再保险寿险与健康险再保险首席核保官杜竹麟(Julien Descombes)表示,保险公司需持续加强核心承保与定价能力,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推动中老年保险产品与业务创新,同时注重增强健康服务能力,共同促进中老年保险业务发展,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本资讯内容摘录自第三方机构或组织,仅供参考,不代表北京农商银行观点。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资讯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