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市场利率环境的优势转变,多数境外投资者交投策略出现调整,海外机构纷纷表达其对于人民币债券的配置热情,最新的多家官方数据也印证了外资持有境内债券规模的连续提升。
市场观点认为,“票息+汇兑”的综合收益成为了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价值、促使境外机构增持境内债券的关键。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境内债券市场以期良好的独立性、稳定性和收益性,获得了国际投资者的青睐。展望未来,支撑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资产的积极因素更多,外资中长期有望保持目前的增持趋势。
境外机构连续四个月累计增持银行间债券4900亿元 年末交易活跃度稍有回落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67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从券种看,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是国债,托管量为2.29万亿元,占比62.4%;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0.80万亿元,占比21.8%。
据新华财经梳理,2023年9月-12月,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连续增长,分别为3.19万亿元、3.24万亿元、3.49万亿元和3.67万亿元,月度环比增持幅度分别为0.01万亿元、0.05万亿元、0.25万亿元和0.18万亿元,累计增持规模达0.49万亿元,即4900亿元,目前持仓水平处于近两年高位。
同日,中央结算公司发布2023年12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业务月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境外投资者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债券总量31398.72亿元,分渠道来看,“全球通”渠道托管量为24540.46亿元,“债券通”渠道托管量为6858.26亿元,“全球通”渠道占比为78.15%。
由于与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统计的口径差别,中央结算公司的境外投资者债券托管量录得的连续增持时间为三个月,即2023年10月-12月,托管量分别为28619亿元、30191.75亿元和31398.72亿元,月度托管规模增幅分别为372.75亿元、1572.75亿元和1206.97亿元,三个月累计增加托管量3152.4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当月交投活跃度稍有回落。数据显示,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交易结算总量为12528.43亿元。其中,“全球通”渠道现券交易结算量为3760.26亿元,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量为2621.29亿元,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量为51.91亿元,共计6433.46亿元;而“债券通”渠道当月的现券交易结算量为6094.97亿元;两种渠道交易结算规模分别环比缩减1384.27亿元和1923.41亿元,总交易结算量减少3307.68亿元。
据新华财经统计,与2023年11月数据相比,境外机构的交易结算量月度减少3307.68亿元,环比缩减20.88%。按分项来看,12月“全球通”和“债券通”交易规模分别减少1384.27亿元和1923.41亿元,环比缩减17.7%和23.98%。总体来看,多数品种的结算量较11月有所下降,年末境外投资者在境内债券市场的交投活跃度有所回落。
另从参与主体来看,境内债市一直在吸引着更多海外机构参与其中。2023年12月,新增10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12月末,共有1124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51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22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49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中美利差阶段性收敛,人民币汇率反弹,以及国内宏观经济与政策持续发力等因素都对外资买入人民币债券的行为构成支撑。
趋势性增持为大概率事件 外资关注境内多元化债券产品
据多家机构反馈,目前海外投资者期待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和参与中国债券市场。2024年,在中国国债收益率相对持稳的环境下,在监管部门着力推动高收益债券、ESG相关债券等信用债领域建设的支持下,更加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将对外资构成持续吸引。
从产品种类角度来看,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对新华财经透露称,“基于和投资者的沟通,我们总结了几项最为重要的机遇:首先,信用债市场对于外资而言还有待进一步了解和开发。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债券头寸主要集中在利率债,信用债持有规模相对较小,该领域投资者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信用评级与国际接轨、信用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等等;其次,投资者非常期待能使用更多衍生品工具,更好地管理风险。”
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也对新华财经表示,“随着披露性、流动性等方面的提升,会有更多的外资关注中国境内的信用债、甚至高收益债券的机会。因此,境内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将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来探索加码投资境内债券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将受到更多关注。可持续金融成为推进全球气候目标,以及中国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一环。投资者对于参与中国巨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也表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但同时投资者在这方面也面临数据透明度等挑战。”汪大海表示。
对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债券吸引力的“其他”方式,安本中国固定收益主管吴子宇对新华财经分享称,“中国境内债券市场尚有很多潜力可挖,诸如人民币信用债券和ESG债券等投资机会,均符合许多境外投资者的迫切需求。未来,建议鼓励境内负债端长久期资金增加对可持续项目挂钩债券的发行支持,以此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式纯债ESG基金,从而更多地吸引海外资金不断流入。”
“2024年,中国债券市场亦将大概率维持牛市。目前来看,低通胀环境不会促使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稳增长已见成效,财政支持也将惠及到房地产和消费市场。我们看多中国债券市场的观点自2023年初以来并没有发生改变。 ”吴子宇补充道。
整体来看,中国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开放在过去几年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境内债券市场早已成为全球投资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在当下复杂的全球投资环境中,人民币债券成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获得相对稳健收益的“关键选项”。
编辑:穆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