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投资理财 > 资讯 > 保险资讯
《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预估2020-2030年绿色交通领域保费约2万亿元

新华财经北京9月12日电(记者张斯文)近日,以“数智驱动 开放共赢”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服务专题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活动现场举行创新成果发布及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魏迎宁,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陈遥,平安产险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史良洵等出席活动。

活动期间,平安产险与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共同发布了《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

《蓝皮书》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主轴,系统梳理了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物流、绿色航运、轨道交通五大板块的产业现状、政策演进、风险图谱与保险创新,结合平安产险等头部保险机构的最新产品实践与典型理赔案例,总结“保险+科技+金融”协同治理的先行经验,为构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范式,助力我国绿色交通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蓝皮书》认为,保险行业正成为绿色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绿色交通制度型基础设施。保险不仅是绿色交通风险管理的“安全网”,更是通过产品创新、数据驱动定价和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主动赋能和加速绿色交通转型的关键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预估从2020到2030年绿色交通领域保费规模约为2万亿元人民币。

绿色交通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已从“增量扩张”转向“绿色提质”。《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不足500万辆跃升至3140万辆,全球占比超过60%;无人机保险保费规模从2015年的不足亿元增至2024年的7亿元,年复合增速15%;轨道交通工程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逾万亿元。

从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到金融监管总局《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顶层设计已将保险列为绿色交通体系的关键制度支撑。《蓝皮书》指出,在这一背景下,保险行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角色与风险形态同步升级,不仅需要为绿色交通提供风险保障,更需要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助力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回望过去十年,保险业在绿色交通领域实现了从“边缘补偿”到“深度共建”的跨越。2015-2023年,新能源车险保费从34亿元增至1001亿元,无人机保险规模从0到7亿元,轨道交通工程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万亿元,保险深度由0.2%提升至11.5%,成为绿色交通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本与风险伙伴。

在“双碳”目标引领,绿色交通将进一步深化发展。同时,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多维风险亦同步显现,对风险管理与保险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动力电池热失控、氢燃料泄漏、自动驾驶责任归属、极端气候对港口与轨交运营的系统性冲击等风险链条更趋绵长。《蓝皮书》强调,保险业必须跳出“事后补偿”的传统逻辑,升级为“全流程风险治理”的制度性基础设施,才能支撑绿色交通体系从“增量扩张”走向“绿色提质”。

 

编辑:穆皓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本资讯内容摘录自第三方机构或组织,仅供参考,不代表北京农商银行观点。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资讯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