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增速放缓 升级服务成破局关键

  银保监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887亿元,同比增长2.9%,对比过去几年的增速来看,近期健康险行业进入了增速放缓的阶段。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要提升健康险市场发展速度,一方面,需要解决与居民诊疗联系最为密切的难点问题,如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药价格过高等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做优做强健康产业部分,增加商业健康险供给的总体要求,商业健康险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应该是“保险+健康管理”。

  缓解药品支付压力

  “总的来看,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看病贵’‘买药难’这个痛点问题必须解决。”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说。

  在现有医疗卫生体系框架下,药品进入我国医保体系审批时间长,存在滞后性。同时,存在价格昂贵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部分疑难症、急重症患者,在国内暂时缺少有效治疗手段之时,必须依靠特药及进口医疗器械,这无疑加重了病患家庭经济负担。

  数据显示,2019年,在我国卫生筹资结构中,公共筹资占比达68%,个人自费占比达28%,商业保险仅占4%。而我国抗癌药年治疗费用普遍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倍左右。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医保目录准入谈判和药品带量采购等政策大大降低了药品价格,但截至目前,年治疗费用超30万元的高值药始终未有纳入医保目录的先例。在基本医保支付能力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商业保险的作用愈发凸显。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商业保险机构一直在探索如何参与其中。以去年6月23日,我国首个CAR-T细胞治疗类产品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商品名为“奕凯达”)获批上市为例,一年时间里,奕凯达治疗了200逾位患者。不过,在其未进医保之前,上百万元的治疗价格也让不少患者望而生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商业保险产品将CAR-T疗法纳入了报销范围,并且已有多位患者获得了保险赔付,这其中就包含了“惠民保”类产品。

  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普惠型健康保险“惠民保”的出现,联动了地方政府、保险公司、药械企业、医院和居民,是商业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和起点,也是保险业发挥医疗、保险协同效应的有益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在医保目录外药品方面的支付压力。

  据记者统计,近期全国多地“惠民保”产品开启续保期,各产品进行升级服务,将更多医保目录外药物、特药囊括进保障范围,在保持普惠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居民健康的保障范围。

  例如,上海市的“沪惠保”就包含医保目录外住院自费医疗、21种高额自费特药、先进的质子重离子治疗三重保障,2022年新版还增加了突破性抗癌技术CAR-T和15种海外特药保障,并扩充了国内特药目录。

  延伸健康管理服务链条

  长期以来,商业健康险作为传统医院医疗的补充支付手段,不仅与医疗间的联系非常有限,也和各类健康管理服务的实际需求脱节。

  近日,镁信健康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共同成立的瑞康健康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将成为链接医患的医疗、药械、保险的一站式平台。镁信健康创始人兼CEO张小栋表示,商业健康险依托医院内部的健康管理中心,实现了医院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大范围覆盖,在让商业健康险真正承担起服务属性的同时,使“保险+医疗+服务”有了现实的落地路径。从疾病管理扩大到健康管理,构建起“诊疗—用药—支付”的业务闭环。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看来,未来商业健康险的任务变得更加复合化:一是丰富产品内涵。一方面,拓展保障范围,为特需医疗、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应用等提供费用补偿,搭建高水平公立医院及其特需医疗部分与保险机构的对接平台;另一方面,为疾病风险评估、疾病预防、中医治未病、运动健身等健康管理服务付费,在保险产品中内嵌“预防”“早诊”等功能模块;二是延伸价值链条。探索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建立健康管理组织,融合提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长期照护等服务,探索医保一体化整合经营,“保障+服务”综合提供;三是拓展产品范围。加快发展医疗责任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健康服务业相关险种,积极发展托育机构责任险和运营相关保险,为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本资讯内容摘录自第三方机构或组织,仅供参考,不代表北京农商银行观点。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资讯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