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凤消保课堂之以案说险(二)套路深!警惕这四类非法金融中介“陷阱”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非法金融中介悄然“活跃”在我们身边,如“洗白征信”“低息免费”“轻松助贷”“专业催收”……通过案例解析,带您揭穿非法金融中介“真面目”,帮助广大金融消费者精准识别非法金融中介风险。

警惕一:“代理维权”,钱财和信用“两头空”

吴某因信用卡还款困难,轻信中介张某“全额退息”承诺,支付8000元代理费。张某伪造“贫困证明”申请协商还款,因使用虚假公章被银行识破并报警。张某被捕,吴某不仅损失代理费,还因逾期还款留下征信污点,陷入“人财两失”困境。

风险提示:非法中介以“代理维权”为名,通过虚假广告、伪造材料等手段骗取代理费,诱导消费者放弃合法维权途径。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优先与金融机构协商,或通过调解、诉讼等正规渠道解决纠纷,切勿轻信中介虚假承诺,避免财产与信用双重损失。

警惕二:珍爱信用记录远离“虚假征信修复”骗局

张某因贷款逾期产生征信不良记录,多次找到银行要求删除征信不良记录未果,便在网上找到一家“征信修复”机构,并按要求将2000元定金、自己实名办理的手机电话卡和银行卡交给这家机构,约定事成之后再付余款3000元。一个月后,该机构告诉张某征信不良记录已成功修复,要求张某付清全部余款。张某随即将事先承诺的余款转给了该机构。当张某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后,发现不良记录根本没有“修复”,于是找“征信修复”机构讨要说法,才发现对方已经把自己拉黑。

风险提示:近年部分消费者因征信逾期影响业务办理,轻信短视频平台“征信修复”虚假宣传,委托非法中介通过伪造投诉材料等手段试图修改征信,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且面临个人信息泄露和法律风险。

警惕三:不正当“反催收”警惕非法金融代理

李某因信用卡欠款6万余元被银行多次催收,轻信“反催收”公司承诺停止催收并减免息费,支付2000元定金并切断与银行联系。后银行发现中介伪造材料投诉,拒绝诉求,李某联系中介时已被拉黑,面临资金与沟通双重损失。

风险提示:非法中介以“减免债务”为名,诱导消费者伪造困难证明、失联逃避催收,甚至套取个人信息倒卖牟利。消费者不仅无法减免债务,还可能因提供虚假材料担责,更易陷入信息泄露与二次诈骗风险。债务问题应主动与银行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勿信非法代理。

警惕四:非法代理退保,“朋友”携款失联​

王女士在某保险公司购买了50万保额的重疾保险。2024年6月,其“朋友”称王女士患重疾概率低,支付部分手续费就能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全额退保。王女士自觉年轻健康,便同意由其“朋友”进行“技术维权”,多次投诉保险公司要求退保。虽保险公司多次劝阻退保损失,其仍执意退保。几个月后,王女士确诊恶性肿瘤,面对巨额医疗费追悔莫及时,“朋友”已携款失联。​

风险提示:保险本质是风险保障,但非法中介以牟利为目的诱导消费者退保,隐瞒退保后将丧失保障、再投保可能面临保费上涨、拒保等风险,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