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各类金融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不法分子却盯上了这个领域,通过冒用银行名义实施诈骗,严重损害公众的利益和银行的声誉。
一、常见诈骗手段
案例一:“办理企业贷款”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相关互联网平台伪装为银行工作人员,以为企业办理贷款为名,向客户提供伪造的身份证、工作证、金融许可证、营业执照等材料,营销客户办理贷款,客户通过国家企信网进行核实后,信以为真。随后诈骗分子谎称客户“流水不满足贷款条件需刷流水”,先向客户账户转入资金,再要求客户将资金转至指定账户,实则通过此操作实施洗钱或诈骗。
案例二:“内部高收益理财产品”骗局
不法分子宣称自己是“银行工作人员”,通过聊天与老年人套近乎后,向老年人介绍银行内部理财产品,称只需每月投资几千元,就能获得两千元的收益,骗取老年客户信任,立刻转账购买。理财产品到期后,客户未收到承诺的收益,才知道被骗,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三:仿冒银行网站和APP诈骗
不法分子制作与银行官方网站、APP极为相似的假冒网站和APP,通过发送短信声称银行系统升级,要求用户点击链接登录“银行官网”进行相关操作,诱导用户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进而盗刷用户资金。
二、防范要点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冒用银行名义诈骗手段,我们该如何防范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防范要点:
1.核实身份真实性:当接到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或遇到相关人员上门服务时,务必通过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官方网站等正规渠道核实对方身份。银行工作人员一般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要求客户提供敏感信息或进行资金操作。例如,银行客服不会在电话中询问客户银行卡的取款密码。
2.谨慎对待网络链接和二维码: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来的网页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尤其是涉及银行相关业务的。如需登录银行网站或APP办理业务,应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银行官方网址,或从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官方APP。假冒网站和APP往往存在一些细微差别,如网址拼写错误、页面布局不规范、没有安全锁标志等,要仔细辨别。
3.警惕高额回报承诺:对于声称能提供超高利息的银行理财产品、存款业务或投资项目,要保持高度警惕。银行的各类业务利率都是在合理范围内,并受相关监管部门管控。高息诱惑很可能是非法集资或诈骗的手段,切勿因贪图高收益而遭受损失。
4.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例如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或APP上注册账号、填写信息;谨慎使用公共网络进行金融操作等。
5.选择正规银行渠道办理业务:办理贷款、存款、理财等银行业务时,应前往银行正规营业网点,或通过银行官方认可的线上渠道,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行操作。在营业网点办理业务时,要留意营业场所是否有银行的正规标识、公示的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
三、遭遇诈骗后的应对措施
立即联系银行:尽快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告知银行自己可能遭遇诈骗,请求银行协助冻结相关账户或采取其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资金进一步损失。
及时报警: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详细说明被骗经过和掌握的证据。警方可以通过专业手段进行调查和追赃挽损。报案越及时,追回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保存相关证据:尽可能收集和保存与诈骗有关的一切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短信、转账记录、假冒网站截图等。这些证据对于警方侦破案件、追回损失至关重要。